
陳劍,1982年生,湖南汨羅人。
現爲湖南師範大學教授,藝術學博士生導師,設計學碩士生導師、設計專業碩士生導師。
兼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、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、湖南省設計藝術家協會設計藝術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、長沙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。入選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藝家,是湖南省科技特派員、三區科技人才。擔任《民藝》雜志執行編輯,《田野中國學》《田野》等學術輯刊編委。
近年來,主持國家級、部省級課題10项,其他来源课题12项。主要加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、艺术学项目3项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學研究项目1项。出书著作10多部,發表論文90余篇。曾獲中國之星最佳設計獎、中國美術家協會金獎、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鄉土獎、長沙文藝新人獎等。
研究偏向:
1、民族民間美術研究;
2、民間工藝研究;
3、傳統工藝設計研究。
E-MAIL:chens1982@126.com
Ⅰ.主持科研課題
01)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“中國民間工藝集成”子項目“中國民間工藝集成·湖南省卷”(2018-2020年);
02)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“文人藝術對中晚明工藝美術的影響研究”(2017-2022年);
03)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“湖南民間美術傳承人口述史研究”(2013-2016年);
04)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“湘西與黔東南區域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研究”(2013-2017年);
05)全國高校古籍整理項目“《花鏡》校勘”(2012-2015年);
06)湖南省社科基金《湖湘文庫》項目“湖湘石雕”(2012-2013年);
07)湖南省社科基金《湖湘文庫》項目“湖湘民間生産生活用具”(2012-2013年);
08)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“馬王堆裝飾與設計藝術研究”(2011-2018年);
09)湖南省社會科學结果評審委員會課題“湖南地方志工藝美術史料研究”(2018-2020年);
10)湖南省社會科學结果評審委員會課題“永州民間建築裝飾藝術研究”(2023年-今);
11)湖南省文化和旅遊革新發展重大研究課題“湖南省‘非遺+旅遊’典型案例分析及融合發展路徑探究”(2019年);
12)湖南省文化廳文化革新發展重大研究課題“湖南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研究”(2018年)。
Ⅱ.出书结果
01)《中國藍印花布文化檔案·湖南卷》(主編),知識産權出书社,2025年擬出书;
02)《中國民間工藝集成·湖南卷》(執行主編),青島出书社,2025年擬出书;
03)《四水歸堂:湖南民間美術研究》,學苑出书社,2024年;
04)《了不起的非遺》(總主編,12分冊),湖南教育音像電子出书社、湖南地圖出书社,2023-2024年;
05)《潇湘遺韻: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覽》(執行主編),湖南師範大學出书社,2022年;
06)《拼布繡藝術:工藝與作品》,江蘇美術出书社,2021年;
07)《长物志 考槃馀事》(点校),浙江人民美术出书社,2019年;
08)《花鏡》(點校),浙江人民美術出书社,2019年;
09)《長物志》(點校),浙江人民美術出书社,2016年;
10)《花鏡》(點校),浙江人民美術出书社,2015年;
11)《湖湘民間生産生活用具》(合著,第一),湖南美術出书社,2012年;
12)《长物志 考槃馀事》(点校),浙江人民美术出书社,2011年;
13)《湖湘石雕》(合著,第二),湖南美術出书社,2010年。
Ⅲ.主要發表结果
01)“中晚明工藝裝飾與版刻圖像的互文性”,《中國美術研究》,2024年第2期;
02)“雲南邊疆地區非遺現狀調研——以滇南陶瓷燒造類項目爲例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22年第5期;
03)“劍川民間玩具的類型與文化特征”,《美術與設計》,2022年第1期;
04)“永州民間建築蓮花紋裝飾解析”,《文藝論壇》,2021年第5期;
05)“孫建君:手工藝服務勞動者的有機互動和轉型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20年第5期;
06)“山陝民居板門插關的類型與造物思想”,《裝飾》,2018年第11期;
07)“桃源民間刺繡的民俗分類與文化內涵”,《中國美術研究》,2018年第3期;
08)“人工智能産品的設計倫理向度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17年第8期;
09)“禾庫剪紙與踏虎鑿花的差異性分析”,《裝飾》,2014年第11期;
10)“鳳凰苗族祭祀法器的基本類型與社會功效”,《裝飾》,2014年第1期;
11)“當‘小清新’遭遇‘大時代’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13年第12期;
12)“高校的缺位和民間的堅守:十年工藝美術研究反思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13年第11期;
13)“中原地區喪葬紙紮的類型與工藝”,《裝飾》,2013年第4期;
14)“藝術古籍的選編和譯介應心存敬畏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13年第3期;
15)“異地遷建與消失的文化‘場’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12年第12期;
16)“鳳凰紙紮及其民俗意味”,《裝飾》,2012年第4期;
17)“馬王堆文物所見轪侯家族的日常生活與時尚”,《裝飾》,2011年第3期;
18)“文字錯誤與編者責任意識的缺失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10年第8期;
19)“關于設計曆史研究的三點思考”,《美術與設計》,2010年第4期;
20)“設計爲人:一個中國設計的基本命題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10年第3期;
21)“‘受傷’的《中國美術史》:以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美術品的敘述爲例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10年第2期;
22)“堅守中國‘人’的底線:談當代中國美術評價體系的構建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09年第1期;
23)“由‘親親’及‘愛人’:兼談二十四孝與民間藝術的倫理圖式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08年第5期;
24)“從馬王堆《導引圖》看中國傳統體育與藝術精神”,《美術與設計》,2008年第4期;
25)“不應缺席的設計理論研究”,《美術觀察》,2008年第2期;
26)“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線條情感語言刍議”,《藝術評論》,2007年第7期;
27)“桃源民間枕頂繡的女性文化內涵”,《民藝》,2023年第2期;
28)“湖南苗族挑花頭帕紋樣分析”,《民藝》,2022年第4期;
29)“從意氣風發的20世紀80年代走來——左漢中訪談”,《民藝》,2022年第3期;
30)“湖南民間藍印花布圖案的敘事特征”,《民藝》,2022年第2期;
31)“嘉禾富壽庵《十王圖》壁畫圖像志”,《民藝》,2021年第4期;
32)“大布江拼布繡的工藝與針法”,《民藝》,2020年第5期;
33)“堅守·發掘·弘揚·展望——‘四季花開·左漢中藝術展’學術研討會綜述”,《民藝》,2020年第4期;
34)“湘江流域銅鑼制作技藝研究”,《民藝》,2019年第5期;
35)“臘爾山台地苗族剪紙的母題類型與內涵”,《民藝》,2019年第4期;
36)“傳統農耕器具續論:以湖南地區爲例”,《民藝》,2019年第1期;
37)“臘爾山台地苗繡蝴蝶紋樣的造形及語意分析”,《民藝》,2018年第Z1期;
38)“向雲芳紮染的題材、技術與藝術特征”,《民藝》,2018年第Z1期;
39)“山陝民居板門鐵藝的裝飾題材與理念”,《民藝》,2018年第6期;
40)“祁東草席傳統制作技藝調查”,《民藝》,2018年第5期;
41)“桃源民間刺繡的色彩特征”,《民藝》,2018年第4期;
42)“傳統農耕器具散論:以湖南地區爲例”,《民藝》,2018年第1期;
43)“湖南傳統陳設起居用具概說”,《缤紛》,2017年第5期;
44)“土家織錦的色彩運用及文化特征”,《天工》,2021年第1期;
45)“大布江拼布繡的民俗與文化內涵”,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》,2020年第5期;
46)“鳳凰古城傳統印染産品市場調查”,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》,2015年第1期;
47)“馬王堆裝飾藝術造形特征論”,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》,2013年第1期;
48)“傳統古籍版式設計美學三題”,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》,2008年第6期;
49)“馬王堆漆器紋飾構成法則初探”,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》,2008年第2期;
50)“大布江拼布繡的造型與組織原理”,《創意設計源》,2020年第2期;
51)“湘南瑤族織錦工藝三題”,《創意設計源》,2016年第3期;
52)“‘創新’抑或‘革命’:基于傳統工藝质料變遷的思考”,《創意設計源》,2015年第3期;
53)“工藝·演出·造型:甯鄉皮影戲的三個觀察視角”,《湖南包裝》,2020年第2期;
54)“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形成及其早期特征”,《湖南包裝》,2015年第4期;
55)“工筆畫的敘事特征及意義——以蔣嘯镝民族題材工筆人物畫爲中心”,《創作與評論》,2016年第24期;
56)“湖南瑤族織錦技藝的現狀與思考”,《藝術生活》,2016年第2期;
57)“旅遊開發與少數民族手工藝生態的破壞:以湘西鳳凰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爲例”,《藝術生活》,2015年第1期;
58)“張桂英紮染的題材與技術特征”,《藝苑》,2014年第6期;
59)“馬王堆漆器紋飾構成法則再探”,《中國美術館》,2014年第5期;
60)“苗族銀飾的文化淵源及美學意蘊”,《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》,2014年第5期;
61)“鳳凰古城銀飾旅遊産品市場調查”,《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》,2013年第4期;
62)“德榜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的現狀調查”,《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》,2012年第4期;
63)“飛天的美學意蘊”,《藝術探索》,2007年第2期。